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走深走实
长江电工两代人有话要说
两代人的别样共舞
喻梅第一次到非洲,是在2016年。那一次,她和项目组成员的工作,是按合同约定对某国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。此前,外方工厂因为生产线升级改造进行了国际招标,长江电工最终成为承建单位。
为期5个月的海外任务,身在异国的喻梅没有觉得丝毫枯燥,反而感到非常亲切。喻梅说,那是因为30多年前,她的父亲就曾在这里工作,眼下她和同事们升级改造的,正是父辈们当年建起来的生产线。
上世纪80年代,喻梅的父亲喻启贵以及上一辈长江电工人远赴非洲建设的生产线,是长江电工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,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成套生产线出口项目。
跟喻梅一样,同在一个项目组的黄勇智也是“走出去”的第二代。黄勇智说:“我是听着父亲讲的援建故事成长的,长大后,我也和父亲一样成了公司的技术员,这些年我4次出国,其中2次升级父亲当年亲手建设的生产线”。
喻梅和父亲喻启贵,黄勇智和父亲黄发元,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长江电工人,在30多年的时空里,深情接力丝路共舞,足迹交汇的地方,我们分明看见,绽放的是两代人的芳华。
两代人的海外知交
因为双方长期合作,公司员工常常与当地人并肩工作,经年累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项目结束一别多年,这里的人们攒满了对中国老朋友的挂念。
一次,一位长期配合项目工作的外方老工人捧来一顶帽子,说这是长江电工的胡师傅送给他的礼物,十几年了,他一直保存着。
又一次,对方工厂的一位负责人希望我们转交一封信件,里面装了一张1985年他与项目组专家的合影。30多年过去了,照片上的小伙子已经年过半百,不再年轻的他一再嘱咐我们,一定要把这封信交到专家手上。
还有一次,那是项目回访的时候,外方工厂一位热情的小伙子通过回访人员的微信,辗转给我公司项目负责人发来问候,他用中文说很是想念,有机会到中国一定要来看望。
一顶帽子,一封信件,一张照片,一条微信,这些饱蘸着两国人民友谊的小物件,从深情的“一带一路”中走来,也必将在绵延的“一带一路”上历久弥香。
两代人的梦想花开
沿着丝路行走,接力耕耘数十载,合作各方不仅收获了醇厚的友谊,还有美美与共的发展,正如后来成为劳动模范的喻梅感慨的那样:“我们拥抱‘一带一路’,真的听见了花开的声音!”
2012年,某国际项目作为样板工程打造完工,该国总统亲自出席验收仪式,对项目质量赞不绝口,还向项目组成员颁发了勋章。闻此项目建成,有意升级改造同类装备的邻国前去参观,随后又率高规格访问团来公司考察,最终达成合作。
自那以后的6年间,公司又陆续签订了13个国际项目,订单从传统市场逐步迈向中高端市场,客户也从单一的非洲国家辐射到3个大洲。
也是这6年,公司搭乘“一带一路”时代列车,积极与沿线合作方分享技术和管理成果,装备制造发展呈现井喷状态,国际项目签约、销售收入、盈利水平、市场渠道不断刷新历史纪录,成套生产线出口已成为行业的领先者。